大悲咒原文网
标题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深信业果51b

来源:大悲咒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1 09:16:02
【〈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业的轻重已经在黑业当中讲过了,因此以下说明业的因跟果就可以了。什么是白业呢?对于杀、不与取,欲邪行,能够了解这是错误的、有过患的,以前以为这些都是好的,现在了解这些是不好的。「过患欲解」就是觉得不好而要排拒它,于是生起殊胜的善心,想要

【〈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

业的轻重已经在黑业当中讲过了,因此以下说明业的因跟果就可以了。什么是白业呢?对于杀、不与取,欲邪行,能够了解这是错误的、有过患的,以前以为这些都是好的,现在了解这些是不好的。「过患欲解」就是觉得不好而要排拒它,于是生起殊胜的善心,想要把这些恶行静息、挡住,有了这个认识以后也去实践。语四意三也是这样。总之,了解了黑业道的过患,然后进一步依善法把它净除,这就是白业道。

\

【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前面谈十恶业时,从事、意乐、加行、究竟来说明,现在造善的时候还是拿这个一一配合。举例来说,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就是其它的有情,意乐是内心当中了解杀生有很大的祸害,所以对于杀生起远离欲,前面提到「过患欲解」,就是我们很清楚它的过患,当内心对一件事情起贪瞋痴时,就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造这个恶业!就是这种心理。加行就是静息杀害,我们现在整个的修行都是在静息十恶业。究竟就是把这个修善的事情做到圆满。其它我们只要这样一一配合就对了。以上是白业,下面说明白业的果。

【果中有三,异熟者,谓由软中上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于不善,如理应知。】

就异熟果来说,如同恶业是根据造业的强弱感得那落迦(就是地狱)、饿鬼、旁生,善业也是一样,依强弱来分,弱的感得在人道当中,中的感得生欲界天,最强的感得生上二界天──色界,无色界。等流果及增上果就是跟上面不善的反过来。

【《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

依这十善业能够从恶道感得人天的善趣,在这个基础上面,进一步了解:就算能够跳脱恶趣,但是到了善趣以后还是可能会堕落,生死本身就是件很恐怖的事,所以对生死产生恐怖。不过并没有悲心,只管自己而未考虑到别人,以这种心情,「由随顺他言教修习」,由于听闻了佛的圣教,认真去做而成就声闻果。声闻的特点就是听见了胜者佛告诉我们的言教,了解世间的真相就是苦性,而且即使生天也是一样,所以为求自利而修解脱道,这样成办的就是声闻果。

独觉行者与前面一样,感到生死的恐怖而求出离,也没有悲心,不过不同的是:声闻是听了佛陀讲的法之后去修行成就的,现在这一类不是听佛说法,而是靠他自己观修缘起而觉悟,这样成办的就是独觉果。

最后这一种是最了不起的。假定心缘得广大,具足悲心要救一切人,而且还有善权方便,晓得救人的方法;所以这里面要有几个条件,有了悲心没有方便不行,知道方便没悲心也不行。这样还不够,还要不断地广发正愿,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太重,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做得到。发愿终究不舍弃任何一个有情,但发觉自己不行,知道要救众生只有成佛,于是努力修学佛道,对诸佛的智慧缘虑而修,这样的菩萨就能够照着菩萨道一地一地修上去。「波罗蜜多」就是菩萨所应修的菩萨行。由于非常善巧地修习这些,就能够成就最圆满的佛果。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决择分〉意趣而说。】

「二聚」就是十种黑业道和白业道,以上对这些业道及其果的说明,凡是没有清楚说明是根据哪一本教典的,全部都是依《瑜伽师地论》中〈本地分〉跟〈摄决择分〉的意趣而说。

上面告诉我们业果的道理,这是思总业果当中的分别思惟,先是显明十业道为上首,其次是决择业果,这又分成显示黑业果、白业果、业余差别。黑业果、白业果已讲完了,这里面说明了十业道中每一个业道的特征、业的轻重,以及造了这个业以后,根据它的轻重感得什么果,这些是最重要的。业还有相关的其它部分,这就在下面「业余差别」里来说明。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中,引满差别者。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诸能满者,则无决定。于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

业的其它差别当中,第一个是引业跟满业的差别。引是能够牵引下一世异熟果报的业。异熟分苦跟乐,因地当中造了善法,就牵引到乐趣,造了不善的恶法,就引到恶趣。善趣是指六道当中的天、人、修罗,或者五趣当中的天、人;恶趣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引业。满业则不决定,就算引业是善业,感得的是乐趣,照理说乐趣都是好的,但是乐趣当中也有不理想的,譬如虽生为人,但却四肢残缺,或长得很丑陋,寿短多病或贫穷愚昧等。也就是说他的引业虽然善,满业却是不善,所以满业是不决定的。

反过来说,引业不善而生到旁生(就是畜生)以及饿鬼当中(地狱是纯苦之处,一定没有快乐,所以只说两种),但畜生、饿鬼当中也有很富乐、很好的。我们现在看得见,有很多动物,例如狗,我常常觉得人不如狗,当然牠的脑筋绝对比不上人,可是如果养狗的主人很有钱的话,不但给牠吃得好,还会特别为那条狗做很好的衣服给牠穿上去。当然这是以人来看牠,我想那条狗并不希望穿这件衣服。

佛世的时候也有这个公案,有人修了很大的福报,但是没有智慧,结果感得出生为象却戴璎珞。印度的象是很值钱的,所以国王的象挂了很多的璎珞,这种就是畜生当中富乐圆满的。饿鬼当中有一类叫作福德鬼,像民间信仰当中的什么公或者什么神,他们实际上是鬼道众生,由于不善业而引到恶趣,但是他的受用很好,这就是他的满业是善的。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

因此引业、满业之间,应该分成为四类差别:就是引业是善的当中,满业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这是两类;另外,引业是不善的当中,也有不善的或善的满业,所以总共四种。这就是业余差别当中的引业跟满业。

【《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

\

善业及不善业可分成能牵引的引业跟能圆满的满业,能引的业是引生下一世的异熟果报的,能满的业则是决定下一世果报生起以后,一生当中所领受的好或不好,这是引满的差别。这也可以用总别关系来看,对整体的来说,那就是引,对它的个别来说是满。或者用简单的比喻,比如有一幢房子外表很庄严、很好,可是里面很破,脏东西一大堆,住进去很不舒服;反过来说也许外面看起来毫不起眼、很糟糕,可是里面却布置得非常好,让你感受很舒服。在这个比喻当中,房子就是整体,相当于引业所引的异熟。

佛法告诉我们业果丝毫无差,它的内容的确不是那么粗浅。学了以后要多去观察、思惟,而且这种观察、思惟并不是闭上眼睛凭空去想,必须在生活当中去感受,它是纵横交叉的。就像我们常常介绍的《了凡四训》中就说:有很多人恶心造善法,有很多人善心造恶法。以恶心造善法来说,恶心就是引业,造了善法就是满业,恶心使引业不好,造了善法所以满业是好的,诸如此类。

同样地,我们现在做很多事情之时并没有智慧,以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倒很认真做得蛮好,这是一种。还有一种,他有智慧,可是做的内涵不好。现在世间上很多人以自己的想法去做,觉得好像尽心尽力,这种情况通常引业不一定好,满业可能好,所以真正的是非好坏,一定要以佛法来衡准。这有个根本原因,因为我们在无明当中,而无明的中心是我,平常我们总是以「我」来想事情,学了佛还是学「我」的佛,这点我们应该注意。以上是讲引满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明能引、能满的因与感来的果之间的关系。

【《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诸能满中,则有众多。】

《俱舍论》说,一个引业引来一生,满业则不是,一生当中有很多不同的满业,使得这一生过完,这是就领受方面来说。也就是说一个引业只引一生,「非能引多」,不能引很多生,也不是很多个引业共引一生,这是《俱舍》当中的说法。《集论》的讲法则不同。

【《集论》则说:「颇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一生;又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多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释中说云:「有由一剎那业,唯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有由多剎那业,唯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展转多生种子。」】

《集论》讲的就很广了,有些业是一个业只引一生,这与《俱舍》所说相同。但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业可以引多生和很多业只引一生的,也有很多业引多生的,变成四句。这里不谈满业,一生中一定是很多满业,满业绝对不会一个业满一生,所以就不提它,这部分跟俱舍是一样的。我们若要真正了解业,不但要知道黑白业及其轻重,以及它感得什么果,还必须了解引满之间的关系。因为佛法最重要的根本就在业果,所以对业果的深忍信是一切善乐的根本。

【定不定受业者,如〈本地分〉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云何作业,谓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又云:「增长业者,除十种业,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

业余差别当中,第二点是定不定受。「定受业」就是你造了以后,一定会受报的业。一定要受的是「故思已,若作若增长」的业;不定受的就是「故思已,作而不增长」的业。「作」就是造作,主宰造作业的是我们的思,就是心理作用──思惟。平常我们脑筋的动作特别多,实际上这都在造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脑筋灵活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你手上有一个最好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作坏的用途,也可以作好的用途,造作的中心就是思。「思业」就是我们动脑筋,「思惟已身语所起」就是动了脑筋以后身语跟着去做,这个叫作。如果作了以后再去增长的话,那一定受。除了此处所说的十种以外都是增长业,也就是说做了以后不一定感果的,只有这十种,其余都是会增长的,如果是增长业的话,将来一定会感果。不定受是不一定,不是不感果,不一定跟不感果是不一样的。

「无知所作」是当我们做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譬如平常不小心踩死了蚂蚁,的确自己不知道。还有一种情况,我无意伤人,但是糊里糊涂把有毒的东西放在某处,也许我有特殊用途,别人不知道而误食或碰触到,他就受了害,我完全无心伤害他。有很多业是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所造的,此种情形虽然业是造下了,但是它不会增长。

「无故思所作」跟「无知所作」有什么差别呢?无知是自己不知道;至于无故思,业的特征是用思心所去造作的,但有时你做事情只是直觉的反应,或者人家叫你做,你听见了就去做,这是无故思所作,在这种状态当中所造之业是不增长的,不增长不是没有业而是不一定感果。假定是帮助人,譬如我说:「你拿这东西去帮助那位乞丐。」你就拿去给他了,你脑筋里面并没有去思惟这一件事情,并没有这个想法,人家告诉你,你就去做,你内心是知道的,所以不是「无知所作」,而是「无故思所作」。

一般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对自己有利益的,然后会不断地去做;「不利不数所作」则是既没有什么利益,也不是常常去作,这种情况我们实际上自己思惟观察一下就知道。「狂乱所作」是内心狂乱、不清楚的情况下所造的业。「失念所作」跟「无故思所作」之间有差别,譬如我刚才讲的有毒物品,你晓得它是有毒的,不能任意放置,所以你很注意这件事情,放得很好。可是有的时候你为了别的事情而忘记了,这种情况说不定会伤人;同样地,好事也是如此,这是失念所作。「非乐欲所作」是你并不想做,别人叫你去做,你实在不愿意但你还是做了。「自性无记」是指这个业本身就是无记的,没有善恶的,譬如走路,走路本身不会感苦乐果,诸如此类的。「悔所损害」是指造了业以后,你后悔、追悔,如果追悔的心比较强,本来定受的业可以变成不定受。这是世间共同的,不一定要懂得佛法,以世间的理也可以知道。「对治所损」是指经过对治所损害的业。假定不善法对治了就不感果,当然反过来,你如果造了善法也是这样。圣教当中告诉我们的都是对治不善法的,但是也有一些外道是以恶法去对治善法的。除了这十种以外,其它都是增长业。不增长业就是所说的这十种。上面是〈本地分〉所说。

【〈摄决择分〉亦说四句: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及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

〈摄决择分〉当中说到四种情况:以杀生为例,第一是作而不增长,就是不定受业。其中第一个无识别所作,就相当于前面的无知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所作、非乐欲所作跟前面提过的都一样。暂时作了以后猛利追悔,就是前面的第九种,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等等,使以前所造的业渐渐减轻,或在尚未感果之前就能够生起对世间的离欲,使原来的种子受到损害乃至于完全断除,这个是作而非增长。

【二增长而非作者,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三作而增长者,谓除前二句一切杀生。四非作非增长者,谓除前三。】

第二个反过来,是增长而不作。业包括脑筋去思惟,以及思惟后身语所作。譬如杀生,行为上并没有做,但他脑筋当中不断地去想。增长就是心里去随喜,或者去想这件事情。有很多人平常欢喜胡思乱想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他行为上没有造作,这就是「增长而非作」。我们很多时候身口行为不一定造善恶业,譬如走路、坐着,这都不是善业或恶业,可是脑筋会不断地动,这已经在造业了。修学佛法的佛弟子如何才能够充分利用暇满人身,重点就在如理思惟;要想如理思惟,必须要正确了解听闻正法……,如此一步一步往前推,这些前面已经说过了。第三是又作又增长,就是除了前面两种以外所有的杀生业。「非作非增长」就是既不作也不增长。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1997年5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25日...

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29日...

1997年5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27日...

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26日...

1997年5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1日出...

最新文章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人自有恶人磨 恶人自有恶人磨

恶人自有恶人磨...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古诗原文[挑错/...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