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大悲咒原文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超定法师/ 文章正文

真空妙有 与有依空立

导读:真空妙有 与有依空立超定  真.俗.空.有  胜义——真谛,毕竟空;缘起——俗谛,如幻有。或谓缘起的如实相名胜义谛,缘起的假名为世俗谛。约凡圣的差别而言:圣智所见的特殊境界,属于胜义谛;凡情所认识的庸常范畴,属于世俗谛。在菩萨道上,有般若与方便二道:「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前者为真谛,后者为俗谛;这是圣者的理事二谛。若以「无明隐覆名世俗」,则凡夫为无明蒙蔽,所见的一...

  真空妙有 与有依空立

  超定

  真.俗.空.有

  胜义——真谛,毕竟空;缘起——俗谛,如幻有。或谓缘起的如实相名胜义谛,缘起的假名为世俗谛。约凡圣的差别而言:圣智所见的特殊境界,属于胜义谛;凡情所认识的庸常范畴,属于世俗谛。在菩萨道上,有般若与方便二道:「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前者为真谛,后者为俗谛;这是圣者的理事二谛。若以「无明隐覆名世俗」,则凡夫为无明蒙蔽,所见的一切皆是虚妄颠倒,如何称之为谛?论云:「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这是佛陀说法的方便,先随顺众生,姑且承认世间常人共许的事实,分别善恶邪正,令止恶行善,弃邪归正,进一步开导,使离妄入真,舍世俗证胜义。

  对于二谛义,有了以上的基本概念,再来看真、俗、空、有,在宗派间的异论。首先论究:真谛是空,还是有?同样地,俗谛为空,抑为有?依二谛无碍观,如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真俗圆融,二谛不二。但是空有二宗,对这问题的论诤,在佛教思想史上是一向存在的。部派佛教思想暂且不论,大乘佛教三系的演进,形成鼎立之势。(一)性空唯名论:世俗谛中唯是假名,胜义谛中毕竟空。如四圣六凡、蕴处界三科、有无与无为、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等等名言,皆是世俗假名安立;于胜义谛中,无一法可得,自性皆空。正如般若心经所举的例证:五蕴皆空、十二处、十八界空、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空、四圣谛之理空,乃至圣者的修证(能证智与所得理)也还是空。空是佛陀究竟了义之说,说空即无一法例外;于胜义谛中,推求其自性,无毫厘许可得。说有,唯是世俗谛的如幻假有:有三宝、有四谛、有因果、有罪福、有佛有净土。佛说:「我不与世间争,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常识的实在,佛陀从不予以否定;这是性空的缘起,世俗的假名。

  (二)虚妄唯识论:立足于无常生灭义,建立因果诸法,不许世俗皆是假名,因为世俗有二:一者假名安立,即遍计所执自性;二者自相安立,即真实的依他起自性。前者为虚假的外境,后者是真实的内识;境无而心有的唯识义是谓世俗谛。世俗空有,是唯名与唯识二系的重要歧异。性空假名,世间与出世间,依之而建立;唯识学者则分世俗为二:假有与实有,假有的遍计执空无自性,实有的依他起是不可空的;如以世俗皆是假名性空,即落于无因无果的恶取空。至于圣义谛,即舍离遍计所执自性而证入的唯识实性,这是因空所显性,可名为空性,但不同于性空者所说——胜义毕竟空,也即是圆满、成就、实在的不可思议境界,不能说它是空。

  (三)真常唯心论:站在真常寂灭义,探讨真俗二谛,世俗法空,而胜义不空。直捷了当地说,一切皆空的经论是不了义的。如『大法鼓经』说:「迦叶白佛言:世尊,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大般泥洹经』更明白地说:「又其空者,如酥蜜瓶,无酥蜜故,名为空瓶。其实不空,因无物故,形色犹存,当知非空。解脱不空,亦复如是,有形有色,故说不空。……灭诸过患,故名为空。」简言之,所谓性空是除掉不必要的东西,世间杂染诸法空无所有;而修学佛法,悟入空性,证得胜义,具足无边清净功德,这是实在不空的。依般若经说:「若新发意菩萨,闻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世俗空,而真实不空的法门,无疑是为新发意人而宣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中道实相乃佛教一切学派共遵之最高宗趣,声闻与菩萨,空宗与有宗,无不以中道为宗。如早期根本圣典『转*轮经』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这是以正见为导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之中道。另有不有不无、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之中道,乃是本释尊的缘起正法,纠正世间的各种二边之见,也即侧重于正理的中道。佛法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宗教,依正见缘起之理,离有无等二边的戏论,在行为上自然能根绝情本的苦乐二边,契合于如实的中道。

  后起的唯识大乘『解深密经』,判诸佛法为有、空、中道三时教,以早期声闻为中心的圣典为有教,初期大乘空相应经为空教,唯有后期的万法唯心说,才是究竟中道教。中观论颂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假名、空、中道,一般解释为:缘起为有,缘起无实是空,离有离空,名为中道。这是把缘起、空、中道分离出来,成为天下三分的对峙。其实,缘起无自性即空,假名与性空,只是从不同角度作差别说,不是离缘起假名,另有一性空存在;中道,即有即空,非于假名有与自性空外,有一中道可建立。

  依空立有,即性空能建立四谛、三宝、因果、罪福等一切法,对习惯于「依实立假」思惟的人是难以理解的。但站在中观师的立场,基于缘起的本义,作理智的观察,确定唯有性空,才能成立世出世间的一切因果。如上所述,缘起性空,空不是抹煞缘起因果现象,只是扫荡众生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自性见。自性是实有、独存、常住义。空与自性相反,自性有即自己存在,不从因缘生;因缘所生,当体即空。缘起与性空是相顺而不相违的。龙树菩萨说「众因缘生法」的三是偈——是空、是假名、是中道,而归结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性空唯名论的正宗所在。

  妙有与幻有之辨别

  真空妙有之说,应是真常唯心论的中心思想;性空幻有,则为性空唯名论之要义。真空与性空,妙有与幻有之间,如何辨别?性空,自性无所有,显示胜义谛;于诸法中,「不见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毕竟空中,绝诸戏论故。然而性空不碍幻有,以性空故,才有缘起的世间与出世间的诸法存在。性空,非龟毛兔角的虚无,也不是生起宇宙万有的本体。「有依空立」,说明诸法之所以能缘起,因为本性毕竟空;譬如要建一座大楼,不能没有一块空地。但空地不会生出大楼,必须各种材料、设计、人工的因缘,才会有大楼出现。幻有,乃缘起的世俗假名,声闻罗汉、诸佛菩萨、人天、恶趣;善恶、邪正、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等诸法,皆是缘起的幻有,世俗的假名。

\

  真空妙有,合而言之,真空不空,空掉的只是杂染诸法,无其所无;菩萨修证所得的是具足无边清净功德之妙有。真常大乘经论说的:「异法空,异法不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也即是真空妙有的意思。天台宗,其教学中心接近中观,但它融摄了如来藏的真常思想,发挥三谛圆融的宗义;判「般若」为「通教」,通前「藏教」,又通后「别」「圆」二教。通前通后是大小所共的称为共般若;「别」「圆」二教特有的称不共般若;菩萨不但证「空」,还有「不空」在;空是过程,不空才是目标。如来藏在天台宗,约俗谛的妙有说,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诸法实相。贤首宗的五教说:「小教」及「始教」一分(唯识)是「法相宗」,另始教一分(性空)是「破相宗」,其余「终」、「顿」、「圆」三教是「法性宗」;所谓法性即是如来藏心具足无边称性功德之意。禅宗以明心见性为宗旨,此心此性即是佛心佛性,也是如来藏的真空妙有论。其实,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依印公导师说,都是以真常论(即真空妙有)为根基,如三论与天台,融真常于性空;唯识,隐真常于无常(外虚妄无常,而内真常)。贤首、禅、密三宗,则为彻底之真常论者;净土,随学者所学之经教不同,但仍不出于真常之特见。推溯及印度佛教,早在佛元七世纪至千年间,大乘佛教已是「如来倾向之菩萨分流」;迨佛灭千年以后,藏性见已成佛教的主流,演进为「如来为本之天佛一如」。如如不变而为流转与解脱之本体,是谓「如来」。「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楞伽经』)。又说:「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谓地狱色、畜生色、饿鬼色、天色、人色、声闻色、缘觉色、菩萨色、佛色」(『清净毗尼方广经』)。原来十法界的四圣与六凡的差别,不出此真常不变的如来藏法界心。真常——真空不但生妙有,也变现一切幻有。如说:「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修菩提行,名为菩萨。此法身,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不增不减经』)。众生性、菩萨性、如来性,本质无异。

  最后,需要澄清的是:印公导师在『中观今论』,从圣者的境界,对二谛所见的深浅,分为「实有真空」、「幻有真空」、「妙有真空」三层的二谛。于真谛上见空,三者无异,而俗谛的差别有:「实有」、「幻有」、「妙有」之见。「妙有」之名在此出现,令人费解。导师注云:「姑作此称」,在不得已情形下,找不到更适当名称,暂借用此名。这一境界是:「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可局限为此为胜义,彼为世俗。但在一念顿了毕竟空而当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为世俗;如幻有而毕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为胜义。于无差别中作差别说,与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这是对「妙有真空」的解说。为恐读者的混同「真空妙有」论,老人辨正说:「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幻有的,此与二谛别观时后得智所通达的不同。这是即空的缘起幻有,称为妙有,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在这一节之尾,导师语重心长地开示:「佛法的安立二谛,本为引导众生从凡入圣、转迷为悟的,所以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一层一层的去深入理解,以达到圆满的境地。否则高谈玄妙,忽略当前的现实,就与玄谈的不切实际相同。」故此,好乐拟议圣境,谈玄说妙之徒,可以休矣。究竟是真谛的妙有?抑为俗谛之妙有?或兼而有之,二谛皆妙有?古德云:「妙者,不可思议也。」既是心思言议所不及,又何必执取「真空生妙有」之戏论?

  西元2001年4月12日于正观兰若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