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大悲咒原文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楞严经感应/ 文章正文

楞严经述旨卷第九

导读:诸天皆相蹑增升。种种不一。各以类聚。若或使之。而实无使之者。自食其报。当如是也。如今审户三等九则。谁能定之。由己之物力致然也。若乃巨富之家不消等则。竟称上上户矣。故后云。此但示凡识升进。若深智体之。亦可顿证。不消渐进。其说良是。...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广陵后学 陈遇时 校定

△天趣

诸天皆相蹑增升。种种不一。各以类聚。若或使之。而实无使之者。自食其报。当如是也。如今审户三等九则。谁能定之。由己之物力致然也。若乃巨富之家不消等则。竟称上上户矣。故后云。此但示凡识升进。若深智体之。亦可顿证。不消渐进。其说良是。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忉利天

须焰摩天

兜率天

乐变化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未能离欲。但能窒欲。使爱水不流。则湛性澄莹。故命终之后。能生初天。夫六天皆由修五戒十善而致。今但约欲微增胜者而言。盖以欲爱为轮回根本。前之沦坠。固始于此。此之超腾。亦始于此。若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但能疾断根本。亦庶乎轮回可出而生天可冀矣。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至)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日月居西弥山腰。忉利居其顶上。此天爱薄于前。故报居其上。以澄莹增明故。能超而增胜。不得全味者。未全清净之味。以尚有微爱在也。

△须焰摩天  一名时分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至)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须日月而常明。但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故又名时分天。

△兜率陀天  一名知足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至)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天有内院外院。三灾至三禅。而此不及者。约内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内院事也。

△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诸天皆有报境。而此天乐自变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名越化。

△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至)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虽出尘扰。未能绝欲。

△色界十八天

初禅三天

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

四禅九天

△初禅三天

梵众

梵辅

大梵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不假禅那等者。言此人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应念而生梵世。初名梵众。则兆庶而已。梵辅则王臣也。大梵则天王也。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至)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戒相应。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至)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前由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净。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欲流则趋于生死。虽六天未足为胜。此天已出欲。流背生死。而趋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已离欲界八苦。故曰。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

△二禅三天

少光

无量光

光音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而升进者。具戒定慧。故曰圆满。以圆满故。能澄凝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脱粘复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二禅以上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劣。分其高下。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净。遍成琉璃。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至)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无文字言说。但以众香。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法。故名光音。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至)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而忧悬。较之苦恼。则竟轻矣。

△三禅三天

少净

无量净

遍净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至)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而净力犹劣。则但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曰少净。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扩充。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至)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则性归托于是矣。托谓托此以归寂。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四禅九天

四根本

福生

福爱

广果

无想

五不还

无烦

无热

善见

善现

色究竟

△四根本天

前之禅行。但能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曰无量善。无漏观慧诸禅三昧。悉从此出。故名四根本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苦乐顿舍。名为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至)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清净。由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自有漏禅定。而发无漏行。至于究竟。故曰。穷未来际定福如此。为可爱乐。故天名福爱。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福爱天。分为二岐。一直往道趋广果。一迂僻道趋无想。苦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光天至福爱。所修福德圆明而住。则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至)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无想天乃岐路所分。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以趋无想。由物泊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心虑灰凝。成无想定。以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想念之心。粗曰寻。细曰伺。初禅三天兼之。大梵无寻惟伺。二禅无寻伺。有喜乐。三禅离喜乐。有出入息。寻伺感火。喜乐感水。出入息感风。四禅兼而离之。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第三果人。断欲界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名不还。亦名天净居。习气种子惑也。与现行俱尽。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以下无欲灭业也。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有厌有舍。犹是心与境斗。不能无烦。惟心境两释。烦恼斯断。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虽斗心不交。犹有交地。此则心机无对。故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得无热。

十方世界妙见圆成(至)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能灭缘影。故妙见圆澄。而染心尘像。累性沉垢。一切俱无。圆见十方。故名善见。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定慧精明。融炼自在。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至)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几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则局于色相。自为限碍。此能究而穷之。故出乎形碍。入无边际。名色究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至)自此以还名为色界。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细有异。故不能得见。独行无交者。离欲染也。未尽形累者。尚有色质也。

△无色界四天

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

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无想外道之别报。或舍厌天人之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

△分岐超出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无色。即次科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大阿罗汉。

△随定趣入

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至)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等依舍不修智慧。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

诸碍既消无碍无灭(至)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消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唯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也。末那第七识也。身根既消。无复六识。故唯二者独留。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唯全半分微细。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至)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十方寂然。迥无所往。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既能不动。复穷研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强于无尽中发明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绵绵。至细之相。以绵微不脱。故云不尽空理。而声闻依此。以为究竟。终成钝果。外道依此。无所归宿。终迷有漏。修出世心。至此终极。粗业已无。唯识性为滞。苦奋然脱此。斯出三界矣。然此但示凡浅升进。苦深智体之。亦可顿超真证。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通指欲色无色天也。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三界由妄。发生七趣。由妄取着。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妄取之幽本也。

△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此以杀盗淫三为根本。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有是业则名鬼。伦言必坠也。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因有而坠。以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正定。则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言相倾业断也。无无亦灭。言分别情忘也。业断情忘。则三种妄本。名迹双泯矣。故欲断妄轮。须修正定也。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详辨魔境第二十九

魔谓五魔。境谓阴境。然必境受其邪。然后魔乘其便。故须详而辨之。魔境开之有五。曰阴魔。烦魔恼。生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已。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即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化迷。谓随迷转变也。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至)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喻片云。以明世界虚幻微芒。易以消殒也。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虚空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发真不迷。则无安立。故自消殒。

一切魔王及诸鬼神(至)如何敢留恼乱禅定。

以后皆言悟则无咎。盖谓是也。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破五阴现境

△一色阴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阴以覆蔽为义。区局性真。故名区宇。吴兴指此。属为观行。此盖禅那得力之处。尘劳暂息之时。定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目处暗。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五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为迷碍而已。最初一念空见不分。名为劫浊。乃色阴之体也。故色阴尽。则能超之色阴者。始因父母与己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色阴现境

五阴现境。皆汝心中成就破乱。只在迷悟之间故。今详示使不着邪见。其目有十。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段纯是魔境。与前九不同。

【解01】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宜保持覆护。无令天魔得其方便。

△二受阴

【解02】阿难。彼善男子。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镜中现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魔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受以领纳前境为义。已破色阴。内外虚融。故能见诸佛心。见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也。如镜现像。谓清净虚融。了无形碍也。虽具妙体。而未能运用。如魔寐人。盖为受所覆故。

若魔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受阴消歇。即能离身反观。去住无碍。妄起见觉。泊扰湛性。名为见浊。即受阴之体也。故受阴尽即消之。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曰。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受阴现境  其目有十

【解03】阿难。彼善男子。当于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抑遏过分。忽于其中。发无穷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中受阴定中也。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

阿难。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我慢无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以此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不则为忆魔。旦暮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受阴未尽。故进无新证。色阴已消。故退失。故居进退无依。名中隳地。以无依无见故。枯渴沉想。而招忆魔。忆心妄系。有如撮悬。

又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胸中。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人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互有所失。

又彼定中。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或自割己肉。或走入山林。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进退失守。故心生艰险。以成邪忧。

又彼定中处清净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01】又彼定中。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02】又彼定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名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入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03】又彼定中。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饮酒啖肉。广行淫秽。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04】又彼定中。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忽有无量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摄其凡愚。其数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结劝文。同前色阴。

△三想阴

【解05】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其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此则名为想质区宇。

想者。心虑浮相。识情妄习。能覆妙明。障圣道。彼受阴尽者。其心离身。去住自由。已能成就。得意生身之因。然尚为想阴所覆。譬如有人睡寐寱言。虽则别无所知。而已成音韵伦次。此想阴之相也(寱音义)。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无动则生灭想亡。觉净则始终念灭。故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忆识诵习。发知见尘。名烦恼浊。即想阴之体也。故想尽则超之。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如想酢梅。能通质碍。故云融通妄想。

△想阴现境  其目有十

首言天魔附人。次及鬼魔兼附。

彼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邪定能具五通。本业宿业。畜生后报也。此二宿命通。知肇他心通。讦露眼耳通。

口中好言未来祸福(至)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三惑尽者。方弃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见楞伽经。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