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标题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来源:大悲咒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5 09:10:41
戒律是爲了规范日常行爲而制定的条款。因规范程度的不同,而分爲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种层次的戒律。作爲佛教徒,如果不对自己的行爲加以规范,而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麽效果。佛陀也讲过,只有先将一块布洗净,才能爲这块布染上顔色。如果布上满是污垢,就不可能染上纯正的顔色。同样,如果要学佛,就要先将行爲规范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修行。 作爲居士,最关键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的戒条,但因爲在饮

戒律是爲了规范日常行爲而制定的条款。因规范程度的不同,而分爲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种层次的戒律。作爲佛教徒,如果不对自己的行爲加以规范,而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麽效果。佛陀也讲过,只有先将一块布洗净,才能爲这块布染上顔色。如果布上满是污垢,就不可能染上纯正的顔色。同样,如果要学佛,就要先将行爲规范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修行。 作爲居士,最关键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的戒条,但因爲在饮酒之后,人就会因迷乱而无法自制,在精神失控之后,杀盗淫妄的行爲也就会随之而陆陆续续産生,所以,爲了保护前四种戒体,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 虽说随着时代的更替、思想的变迁,传统的习俗、旧有的观念、往昔的行爲就会因跟不上潮流而成爲过去式,新时代的人是不会再对其感兴趣的,但佛陀对弟子们的这个五戒要求,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因过时而被淘汰的。 有些宗教也规定了一些教条,但只有虔诚信奉这些宗教的人才会去遵守这些教条,其他人就不一定会接受。比如说,基督教认爲,上帝在六天中创造出了世界,第七天是休息的日子,所以,世人在每周第七天的星期日也应当休息。如果有人在第七天做了任何事情,就会有罪过。 有些基督教徒曾在英国与别国打仗失利的时候写信谴责英国政府,认爲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英国政府在星期天没有休息而造成的。不知这些说法是否有确切的证据,如果没有就很难说服别人。虽然人人都喜欢休息,但这种类似规定星期天必须休息的种种理由,就有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但是,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即使在一万年,乃至几十万年以后,任何人也不可能打破伦理道德观念,而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去杀盗淫妄。只要人世间需要和平与幸福,就需要有断除杀盗淫妄的要求。如果不对杀盗淫妄的行爲加以约束,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在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又怎麽可能有什麽幸福、和平可言呢?因此,佛陀所制定的杀盗淫妄戒,是永远符合历史潮流的。 关于守持五戒的功德, 在经书中的教证可谓卷帙浩繁,此处无法一一列举,归纳而言,则可分爲现世的功德与来世的功德。 现世的功德爲:如果现世当中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无法断除烦恼、获得解脱。 来世的功德爲:《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幔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也就是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每天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胜幢、饮食、黄金、白银等宝物供养诸佛菩萨,其功德也不能与在未法时代一昼夜中受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 佛经中还说过,某人在佛陀住世时,出家受比丘戒长达五百年,并始终保持戒体的纤尘不染。但是,如果有人在人类烦恼极其粗大的末法时期,在二十四小时内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也远远胜过前者。这里所说的戒,并不仅仅指出家人的戒,包括在家人的戒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推算,清净地持守五百年的比丘戒是多麽地难得。“人活七十古来稀”,以现在人的寿命来衡量,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几率并不是很高。而戒律规定,在二十岁之前是不能受比丘戒的,如果每世在年满二十岁时受比丘戒,然后持守净戒五十年,直至风烛残年的七十岁,也至少需要十世。能够在漫长的十世中都将一生中的最佳时光用来守持比丘戒,其功德应当是不可思议的,但与末法时代持戒功德相比,就显得望尘莫及了。当然,如果能在具备菩提心的基础上持戒,其功德就更是不可估量。 关于持戒的功德,在《赞戒论》等论典中讲得十分详细,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参阅有关论着。 受持居士五戒机会并非俯拾皆是,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大家还是应当珍惜。现在普遍存在着自称已经皈依,却没有受持皈依戒;自称是居士,却没有受持居士戒的现象,这是很可惜的。如果没有受持任何戒律,就算不上是佛教徒。 因爲,所谓的四衆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居士(优婆塞)和居士尼(优婆夷)。只有在皈依的基础上,受持相应的戒律,才能成爲这四种人。如果不具备任何一条戒体,就不能自称爲佛教徒。所以,受戒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加以重视。 如何受戒呢?沙弥戒与比丘戒是无法对其中的戒条进行选择的,除非不受戒,否则就必须受持全戒。也就是说,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须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弥戒与沙弥尼戒也是一样。 但居士戒却并非如此,它与菩萨戒一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对各个戒条的要求详细地了解一番,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能受持几条就受持几条。--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别无选择的。如果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爲完整的戒。戒除杀盗淫妄,都必须建立在戒酒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饮酒,其他的恶业都有可能因此而引发,所以不能成爲完整的戒体。 但是,也有一种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难,也无法做到不饮酒,那麽这种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杀盗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条,但却不能称之爲戒律。不过,发誓断除这些恶业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尽力受持其他的戒。 酒戒之外的其他四条戒虽然好像没有选择的先后规定,想受持其中的任何几条戒都可以,但最好能受持不杀生的戒律。首先因爲杀生的恶业最爲严重;其次,作爲一个佛教徒,我们也不应该残酷无情地杀害生命;另外,在经书当中也说过,不杀生戒是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戒。 受持一条戒的居士称爲一戒居士;受持两条戒的居士称爲二戒居士;受持三条戒的居士称爲多戒居士;受持四条戒的居士,名称上也称爲多戒居士;受持五条戒的居士,就是圆满居士。受持的戒条越多,资粮积累得越快,断除罪业的力量也越强。比如说,虽然受持三条戒与受持四条戒都称爲多戒居士,但实际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条。 受持戒体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至少也必须要有出离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时,也必须受皈依戒,因爲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础上;第三个程序,才是正式受戒。-- 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一)不饮酒 什麽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爲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爲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爲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顔色,都称爲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爲,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目前在包括藏地在内的某些地方,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在座的人当中可能也曾经遇到过。有些所谓的成就者,将“加持香烟”、“加持酒”等所谓的“甘露”,散发给盲目无知、不明真相的居士,并告诉对方只要抽这些烟,喝这些酒,就“可以治病”甚至“打通中脉”。居士当中有一些人也自欺欺人地帮助这些人进行煽动、鼓吹,很多没有听过正规佛法,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居士一听到这些宣传,就难辨是非、信以爲真。也许在喝了这些酒、抽了这些烟之后,暂时可以减少一些病痛,但究竟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楚。一些魔障与世间的小鬼神也有这样的雕虫小技。但这种以讹传讹,公然违背佛陀教言的行爲,是会令很多人对佛教産生误解并继而大失所望的。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成就者可以将烟酒变爲甘露的说法,我们也不去评论谁有成就,谁没有成就,谁有能力将酒变成甘露等等,虽然这些情况也不能排除,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佛教群体里,没有比释迦牟尼佛更具权威的人物,佛陀在很早以前就规定,只有佛才有制定与修改戒律的资格,除了佛陀以外,包括僧衆都没有资格修改戒律。因此,我们的所有行爲,都必须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爲原则,全盘地按照佛陀的要求去做,任何人都不得违越。 在末法时代,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难严格遵守教规,而有可能会犯错误,并作出杀生、偷盗等等的恶行,这是情有可原的,但这不是佛教的过错,而是个人的问题。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引咎自责:因爲我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达不到佛陀的要求,这是多麽地令人惭愧啊!而不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将自己违背教规的行爲,堂而皇之地说成是藏传佛教的特点,让别人産生这是正统佛法,是佛陀要求的错觉,并使别人因此而对佛法生起邪见。 现在就有这些问题,人们往往在还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际,便将佛教圈内个别人的行爲与佛教混爲一谈。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爲好,就说藏传佛教好;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爲不妥当,就说藏传佛教不好。实际上,个人的行爲与整个团体是毫无瓜葛的,谁的行爲出了问题,就是谁的问题,这既不是藏传佛教的问题,也不是禅宗、净土宗等任何一个宗派的问题。 衆所周知,世间团体的某个人犯了错误,其他人也只能指责这个人是败类,或者要求团体内部给此人予以处分,但谁也不能将某个具体的人所犯的错误强加给整个团体。 佛教团体也是一样,确定是否爲佛教的问题,就需要去翻阅佛教的经典,如果佛经中有让人去做坏事的说法,就是佛教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如果有人按照佛陀的指令去作了错事,就应当归咎于佛教。但是,如果有人胆敢超越戒规界线,违背佛陀言教,那就是他个人的问题,大家应当将这两点划分清楚。如果能将此二者分得泾渭分明,就不可能对整个佛教産生误会。   同样,在看待现在经常出现的打着藏传佛教旗号,或者假冒活佛之名进行骗钱、骗财等问题方面也是这样,如果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有这样的规定,就是莲花生大师等前辈上师的毛病;如果他们不但没有这样要求,而且反复强调要严格遵循佛陀教言,不能作出有辱佛法的事情,我们又怎能将罪责推给藏传佛教呢? 只有佛陀在即将示现圆寂之际,曾经制定的一个言简意赅的简略戒规,其中对戒律的界线留了稍许的余地:就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允许戒律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在以后因各地的风俗习惯而无法完全依照戒规执行的时候,也可以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入乡随俗。除此之外,谁也没有权利对戒律进行根本性的更改。 (五)不邪淫 一般说来,邪淫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谓的非行境是指:与受种族、主人、国王保护的对象以及非法的对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侣、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内的亲属、僧尼、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处是指: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门等非行淫处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衆等附近,三宝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的情况下),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净行;

\

所谓的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産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爲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也属于邪淫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淫,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爲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断除不净行。 在现代社会,由于世人观念的逐步开放,在邪淫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从大亨富贾到电影明星,各个阶层的人都卷入了性丑闻的风波,无以数计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恋的沈重打击,即使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离……。 虽然在佛陀住世之时,并没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问题,但佛陀却以其远见卓识预知到了这一点,并爲在家佛教徒制定了这一戒规。这一戒规的制定,使很多重视因果、渴求解脱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因此,作爲佛教徒,爲了防止家庭问题的出现,爲了树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爲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爲了自他的暂时安乐与究竟解脱,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受持此戒。 三、结语 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加上保护、护持四条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谓的居士五戒。作爲一个佛教徒,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五条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修行人。 现在有些居士时常被是否出家的问题所困扰,其实,虽然出家比在家俱有不可比拟的功德,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较好,但出家毕竟是一个牵涉面很多、需要付出极大勇气的长远打算,要付诸实施也有一定难度。如果暂时因爲种种原因而不能出家,就尽量在刚才所说的四条或者五条根本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爲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南无阿弥陀佛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1997年5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27日...

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26日...

1997年5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1日出...

1997年5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30日...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15日...

最新文章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之者众则危。...

恶人自有恶人磨 恶人自有恶人磨

恶人自有恶人磨...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

恶有衅,虽贵罚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恶有衅,虽...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古诗原文[挑错/...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悖...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