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漏智慧
佛家讲所谓“气功”,有着特殊的意义;跟社会上各家各派的“气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佛家有一个严密的修证体系,它以精湛的“教理”作指导,以严格的“戒律”和清净的“梵行”作基础,以种种“契理”、“契机”的法门为方便,以甚深的“禅定”为核心,以“无漏智慧”、“断惑证真”为目标。佛家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学来概括,与“气功”关系比较密切的当属“定”学,“定”即“禅定”。禅是梵语的略谓,义译静虑,思惟修,包括“止”与“观”两个方面,故“止观”常被作为“禅定”的别称。
基本功夫
的确,佛家的学说非常深奥,如果对它有兴趣的话,钻研一番就能搞通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修习“止观法门”,必须要懂得“九种心住”要点,可以说这是基本工夫。现略说如下:一、“内住”:或端身正坐,或采用其他个人认为适于调身的姿势,把向外攀缘的思想活动向内收敛,专注到预定的一事、一物、或一点上,蓄意“数息”等。二、“等住”。意念专注一定的对象,开始是短暂的,并且是粗浮的。经过反覆练习,排除杂念,加以澄净,从而由粗浮转入细微,由纷驰渐趋集, 三、安住。专注环境,虽较能想续,但失念散记,在所难免。能够旋觉旋收,摄归正念。四、“近住”。由于专注的念力增进,思想向外攀缘的活动逐渐受到调伏,转向内敛,接近正念。五、“调顺”。对一般认为可爱的色声香味触等欲境,不为所动。
修习气功
不少修习“气功”的人,他们想通过佛教经论有关指导,以提高自己更上一层楼。佛家的所谓“气功”,跟社会上的“气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修习佛家的“气功”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必须“持戒”清净。戒是禅定的基础,它可以为禅修者的身心构筑一个良好的氛围。有位高僧说:“负心多结怨,偷盗犯国法,邪淫增心病,妄语失信誉,饮酒易乱性。”如此等等实为禅修之大忌!若能戒除,非但能增进道德,亦有益禅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何况禅修是改造身心的艰巨而细致的工程,岂能没有种种的戒规呢?佛教中的戒律很多,有居士五戒、八关斋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等。一般气功师也知道戒规的重要,有益于提高道德涵养;而佛教的戒律有它的特殊意义,偏重自律,与一般的社会道德偏重他律不可同日而语!儒、释、道
在北京有位佛学大师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三家文化,因而修养身心的中国气功,主要也来源于儒道释三家。凡是对气功有研究的,都知道中国气功源远流长。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是洛阳出土的《行气玉佩铭》,以后有《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再有屈原《离骚》及《楚辞》中的《远游》、《九歌》诸篇,讲仙家炼丹。大师说:由于人的生活三大根本要素,就是饮食、呼吸、睡眠。儒家谓之食、息、眠,以之修养而成立儒家气功系统,用以修身养性,天人合一,养生送死。道家谓为精、气、神,以之修炼而成为道家丹功系统,用以性命双修,清净无为,长生不死。佛家谓之“色法”、“息法”、“心法”,以之修行而成立佛家定功系统,用以止观双运、色心不二、了生脱死。三个系统互相影响,有着很深奥的道理。
调伏睡眠
有位修禅的人,不愿同我谈“长寿之道”,而要我多谈谈“调伏睡眠”该如何?我说:对初习禅的人来说,首先应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但不可放纵贪睡。如果睡眠太多,不但白白浪费时间,而且还令人心地昏沉,难以入定。因此,睡眠时间要恰到好处,“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令心明净”。当然修禅功夫深入后,睡眠自然减少。对初习禅者来说,也不可刻意减少睡眠时间,使自己勉强硬撑而坐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与人的寿命相关。美国心脏病专家韩敏发现,每晚睡眠十小时的人比睡七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高三点五倍,这说明睡眠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韩敏教授在六十年代就进行调查,针对四十到八十岁男女发出了十万份调查表,两年后他再分析这群人所填的调查表,并与他们的现状进行比较,发觉睡眠过多会造成心脏病突发或中风。原来,睡眠时血液循环缓慢,会增加心脏和脑内血凝的危险,甚至引起动脉硬化。
想入非非
近来,有不少人找我洽谈“生意”,我感到很诧异!心想,这些人当中有相识的,也有陌生的。我好奇地问那些人:“怎么会找到我来做生意呢?”他们的答复是大同小异:“你人缘好嘛!”“你路路通,人面宽广,各行各业都有人际关系。”这些找关系的人都是国内各地来的,所谓“慕名而来”的。我对他们说:“我相识不少人,但我本人从未研究做生意,完全是外行,”其中有些人迫不及待地说:“你不懂得做生意没有关系,我们有人协助你。”“我们只要你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就行了。”听了这些话使我感到吃惊,这完全是国内找路数的一套门槛,在海外经商是行不通的。听了这番话,感到纳闷说不出话来。想不到有位“精明”的生意佬说道:“在我家乡东北有位老法师不会讲经,只要他登上讲经坛,闭上眼说几句话就行了,信徒就来膜拜了。”真是想入非非,胡说八道!
僧俗差异
由于别人找我谈“生意经”,而有了一定的“悟性”!研究其理,也不简单,它有很深的学问。就拿香港著名的“李超人”来说,他原来是位极寻常的人物,可以说,他是从“零”开始的,不知经过多少曲折迂回艰辛的道路。诗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位“超人”凭其不屈的毅力终于攀上了顶峰,尝尽人间无限风光,称得上是位从商的“大师”或“泰斗”。一位成功的商人和一位“超世”的大师,都要经历一段艰巨的刻苦历程。佛教唐代玄奘大师往西域取经,不知经过多少险阻困苦,终于取经回国,在中外历史上享有崇高的荣誉,成为不朽的历史人物。但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们在历史上不会占很久的位置,若干年后就被人们淡忘了。唯有“超世”的宗教杰出人物如玄奘、慧能诸位大师,虽相隔一千多年了,他们依然放着异彩照耀世间,不知多少人怀念着他们,崇敬他们,给人们留下深远的影响。
两种世界
为什么说,商人的杰出成就,不久就被人们淡忘了呢?而“出世”的宗教大师反而永远留在人们脑海中呢?这就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不同之处。所谓“物质世界”包括金银珠宝在内的东西,它是不断消耗的;今天有财富,不等于明天还有,它是不断变化中的东西;“李超人”曾说过,“富贵于我如浮云”。总算他能看得破,想得通!有人说他近十多年来,常常接近佛教高僧大德的缘故,有了“觉性”。而“精神世界”的东西是带有永恒性的,正所谓“与日月争辉”!诸如释迦、耶稣、默罕穆德、老子、孔子等圣人的经典,相隔二千多年了,还在不断发扬光大“在全世界流传的各种著述越来越多,这就是“精神世界”的特性。在某种情况下,金钱是一切祸害的根源,杀人、放火以及爆发战争等等,都是经济分配不均造成的后果。因为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必会导致各式各样的灾难。而精神上的东西,如宗教经典,是教导人,启迪人,它是有益的。
淡淡“饮食”
佛教与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分别,佛教的教义涉及面非常广阔,它是“出世”的宗教,如若深入探讨的话,一定会发现到其教义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拿佛教“饮食观”来说,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启示。佛教认为,人们的饮食与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很多疾病是由于饮食太复杂和太多而引起的。有一位中医师说:“饮食不洁,没有节制而过多进食,或饥饿劳累都可引起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饮食可在人体内分解为多种营养成分,机体就利用这些食物的营养促进生长,进行修补,并维持各系统功能,所以只有进食得当才能保持健康,若饮食不当就会造成机体障碍而使人生病。因此,佛经说:“食为行道,不为益身。”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把饮食看作是为了“修道”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而对食物粗细并不讲究,只要能维持“生命”和“修道”即可。凡是信佛的人,无论是僧人或居士对饮食都很平淡。(信息来源:摘自《香港佛教》)
编辑: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