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大悲咒原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基础知识/ 文章正文

陈士东居士:武术禅源流考

导读:陈士东居士:武术禅源流考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 时值日新月异之今日,各行各业各种新事物均不断地产生,以佛教禅学来说,近今有茶禅.行禅.生活禅.安祥禅.基督禅等涌出,禅学这棵老树,早已是新枝充满...
陈士东居士:武术禅源流考

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

时值日新月异之今日,各行各业各种新事物均不断地产生,以佛教禅学来说,近今有茶禅.行禅.生活禅.安祥禅.基督禅等涌出,禅学这棵老树,早已是新枝充满了。在少林寺中,近年又为禅学添一异彩,这便是武术禅之出现。武术禅虽然不过是近些年才见提出的,然其武术与禅二者之结合相运用,却已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少林禅、少林拳同样闻名天下,我相信此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样将会掀起一股禅学及拳法之新潮流!为使大家对武术禅有一比较系统之了解,现特于此考证一下它的源流。

武术界历来将少林武术溯源于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西天禅门第二十八祖),称他见徒众每日久座修禅,肢体羸弱,昏沉磕睡,于是教以拳术,令以活动筋骨;或有云达摩独自习定于山,为防猛兽侵袭而创编了武技。如此说法能成立,则少林禅与少林拳当为他一人所授,亦或许这二者本就是存在内在联系,然亦有人言达摩传授武术之事不可靠,谓之“然于史无证,不足凭信”(见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496页)。我本人自幼喜禅好武,拳谱剑诀亦读过不少,另外还请教过几位老师,虽今武艺上无甚成就,然自觉于禅上略有所得。因兴趣所在之故,这些年一直在探讨禅与拳之间的关系,早年曾闻师曰“达摩会武术”,但无事证也不好下定论,但近今考古证明达摩故乡为印度武术之乡,此似乎已非于史无证、不足凭信了。据《世界博览》九九年第二期所载,印度著名的武术技法称为卡拉里帕亚特,即渊源于南印度喀拉拉邦,而又据史载,达摩正是南印度香至国王子。“卡拉里”一词源于梵文“卡路里卡”,意为军事训练场地。“卡拉里帕亚特”意为在训练场作搏击训练,它之内容博大精深,从理论上说,它源于“特努尔吠陀”,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最根本经典吠陀中“夜柔吠陀”一部分,乃记载搏击术之经典。因当时喀拉拉小国林立,征战不息,由此搏击术和身体训练得到很大发展,甚至涌现出一些武术超群的英雄来。达摩乃南印度香至国王子,亦有习武之可能。人或有疑问:“一个王子,会习武乎?”但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下古代史,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古代帝王讲究文治武功,没有好的体质在争战中自然会吃亏。有人也许会认为,中国帝制如此,古印度难道亦是如此乎?我们翻阅佛教典籍便可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时代,印度就已经存在二十九种武艺,据说释迦王子体力超群,精通各种武技,能徒手举起大象,掷向半空,再用手接住。在比武争亲中,他跳跃、游泳、跑步等都夺得魁首,在角力时战胜了所有参赛对手,并获得射箭冠军,创下了一箭射穿七层铁鼓之记录。

释迦牟尼即曾为印度国王子,且是佛教创始人,他擅长武术,由此看来,作为禅宗传人、南印度王子的达摩会武艺,自然也不再是令人吃惊的事了!有人以达摩属于佛教人物,便否定他会武术之可能,因佛教讲究慈悲止杀,与现有武术理念相冲突。但我要提醒大家,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佛,不也曾是精于武技吗?我们不妨看作是达摩未出家而在当王子时所学,即便是出家后所学,也并非于情理有咎。现今佛教不提倡学武,如丁福保居士所编的《佛学大辞典》中讲:“案学佛者,当专修佛道,不应兼习武艺”。释迦牟尼佛武功虽高,然其所创立的佛教是以慈悲为本,不尚武略。戒律规定僧尼不得携带作为杀人武器的刀剑器杖,僧人所持的锡杖亦是用最软的金属锡所制成,隐含戒杀之意。然我们同时也应知晓,戒律规定是为了遮止欲犯的人而设制,我以为真正的、原始的武术,其初衷并非仅仅是用来攻击人的,强体健身才是它的主要功用。身安而道隆,武术禅可增强体魄,练志练心。真正的性命双修,不仅要修心,同时要修身,而武术正是修身的良好手段,如果以一种参禅心态去习武,那么武术也就去其杀机而归入正途了,所以我认为提倡武术禅正是从正面来对武术作引导的。少林寺虽属佛门,以达摩所传下的西天正宗禅法为传承,但是他们也兼习武艺,这似乎与戒律相矛盾,然实际从佛理上却能相互调和,因为佛法是圆满.圆融的教法。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而灭度前却言一生一字未讲,此从表面看来也相互矛盾,然正信之内道学人却从不狐疑。佛法是以去除众生执着为宗旨的,佛教虽倡导空性,然如果有人执落于空见上,同样会挨禅师之大棒。从佛教绘画内容上看,有持各种器物的千手菩萨和护法神,从经典记载看,《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中谓“应当执持刀剑器杖,侍卫法师”。所以少林习武并且成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自然是有其道理的。武僧们一方面既可护持寺院之安全,一方面又以武体查大道,从而得以身心双修,如少林释永信方丈公开提倡“武术禅”,谓提供一个众多武术爱好者可以亲自实践,最终见性成佛的佛化途径。

提到武术禅,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这当然不只是人们目前所知道的武术套路那么简单,是故我们理应先探讨一下它之源头。相传达摩西来,除传授禅宗心法以外,复授有《易筋》、《洗髓》二经练习功夫,以作修习禅法即身成就之辅助,后此二法传至武术界,遂成为少林派之最上乘武功。另外,据云少林七十二绝技中有些亦是达摩大师所传,观之亦带有明显佛教特色。《洗髓》功夫,似已缺传,南怀瑾谓“《洗髓》一经,并非亡佚,实自《禅秘要法》中白骨观变相之说也”(见《少林寺与少林拳棒阐宗》前介绍词)。虽然南先生有如此论说,但因现对于此经所知真相之人实在是太过寥寥,只好先存而不论。虽《易筋经》现仍有传,然颇有人怀疑当今流通本乃后代武师所伪造,并非达摩真所传之古本。我们先且不论今本真伪,都可由此证知一件事情,即达摩当年不仅传授了禅宗心法,还应有身法随之传授。在这里我们将禅宗与密宗比较一下便可知道,禅宗原来应当是包含有身体修法的,绝不是今日参话头如此之简单。如果仅仅是参话头,六祖惠能闻《金刚经》一句而开悟,已能道出见地超出神秀之偈句,为何仍要五祖弘忍夜间秘密指授,并且六祖还要隐藏于猎人队伍中经过多年保任呢?当时亦有人怀疑五祖更有密意指授,六祖云“密在汝边”,指出密不在他处,恰在每个人身上啊!后来他示寂后更能达肉身不腐,成了金刚不坏之身。说到此处,我不仅疑之,当年达摩祖师传法时,除心理(修心)功课外,是否还有生理(体修)功课呢?如果此事实有,可否将参禅(参话头等)视为心法,将《易筋》、《洗髓》二法视为身法呢?少林七十二绝技等是否能作为修习气脉之术呢?为了说明禅宗存在体修法,下面我将引述密宗以证之。诺那、贡噶二位呼图克图都说过:“禅为大密宗”,意即禅法超过密宗生起、圆满二次第,而与密宗大圆满境界相应。陈健民先生等谓禅宗祖师达摩亦为密宗祖师,曾赴西藏传过密法。在事证上,土观 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中亦列举达摩与当巴上师相似处,虽不见史传依据,但也未完全否定之。达摩与当巴上师相似,是说达摩当年因与梁武帝不对机,遂以一苇渡江去往他乡。达摩涅槃后,有人从印度归来讲到途中遇达摩携一履而行,时众弟子开棺探看,果见只余一履,其他全无,这即是达摩一苇渡江及只履西归的事迹。而在西藏希解派教授中,说到当巴祖师身相时,描述他在肩上负有缘起的伽袋(布袋),这与画像上达摩形象相同,并且也有当巴负只履于肩头而西归的传说。当巴祖师是印度大成就者之一,曾入藏五次,在第五次入藏时又从藏地游历到了汉土,因此在汉地名声亦大。西藏传闻当巴便是达摩,达摩在西迈葱岭之时,复折入西藏传授心印,成为大手印法门。南怀谨昔在川康,曾以此事乞证于贡噶上师,师谓相传云尔。不论当巴是否达摩,我们都必须承认密宗大手印、大圆满果与禅法有相似之处,如大手印与椎击三要诀等,实同于禅宗心印。龙树菩萨之师萨罗哈为大手印心要创立者,龙树又精通密法,而其又是禅宗十四代祖师,达摩位于龙树之后(达摩为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说达摩传下大手印也不无道理,亦或大手印本身即禅,因同指授佛法最高心要故。以《易筋经》来说,亦与密法有暗合之处。《易筋经》分前后二部,前部十二段皆取站式,动作与意、气、力相结合,后部十二段均取坐式,与密乘瑜伽炼气拳法相近,如第九段姿势,即同于密宗的“六灶印”。精通密宗与道家之学的张义尚老师,曾于九五年《气功》杂志上公布了传自黄克刚的《真传易筋经》,通过内文及其释义来看,果与密乘法理有相通处,属于修习气脉之法。密乘不仅有金刚拳、金刚舞法,于五明学之工巧明中还有各种武技,工巧明中的一般工巧,包括八种相术、历算学及六十四种技艺,这六十四种技艺又包括了舞蹈技艺九种、歌音技艺七种、乐器技艺十八种、身技三十种;其中身技大部分为武术范畴,如步武、使钩、舞剑、抛绳、射箭、前刺、后引、砍杀、破割、使矛、远射击中、角力、拳击等等。西藏视五明学为成就必学之术,谓“若不精于五明处,纵是圣者难成佛”,许多金刚上师就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以此来说,无疑密宗承认武技也是通向成佛的阶梯,这与少林武术禅简直同一论调。所以我认为武术禅不仅有理论且还有实践可操作性,是对喜欢禅宗而又不知如何入门的一种方便引导法门,它可以藉《易筋经》修习,当然也可以凭藉别法而修。但这里要注意一点,即所谓武术禅者,乃是以武为禅之手段,离开武,则禅缺乏化度之方便;离开禅,则武术不得超脱。这就是为何提倡武术禅而不单倡武术的原由。禅不能离开武术,因禅本无禅,一切手段皆禅之方便,既然插花、饮茶能体验禅,习武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参禅者久坐之后,腿脚会麻木不灵,又由于参禅没有好的身体会障碍其成就速度,故须修拳法以活动筋骨,增强体质,以好的身体好的心情去参禅。武术也不能离开禅,如果没有较好的心性即道德修养,则习武者或好勇斗狠,或因技艺差别而起嗔恨,那只能是坏自毁他,故需要心性修养以去其浮躁。如我的一位老师说,过去曾有一位武师,平时自以为功高而傲视天下,后被一无名后学打败,因不能容忍,竟致气得吐血而亡,这就是武功好但心性低劣而酿至的后果。我师以此而开导说,学武之人欲达高境界必须心态平和,如心中有一处不平事,便会成为功夫提升的障碍,好比七伤拳,伤敌七分而自伤三分,久之必会打乱内脏平衡而致病,所以欲练十分武境,必要有十分高的心境。密宗虽以金刚拳、金刚舞锻炼身体,然旨在健身,打通气脉,散化明点(密宗用语),最终仍然是为修心服务。同理,武术禅也非单纯拳脚功夫,乃是以禅机运化于武术操练当中,是以少林功夫为代表,虽为武功但充满禅意,之所以有动作、套路只是获得功夫的阶梯,而非执着于动作之上。以近世来说,中国现代武术名家王芗斋(1890——1963)在形意拳基础上创编的“意拳”(大成拳),应该是禅意最为浓厚的了,它与少林武术也有很大关系。大成拳将武术几百年来传统花样套路一扫而空,斥其皆流于有为形式,丧失拳道,认为拳学根本无法可成,这种见解大有禅师机锋,如其《大成拳论》总纲讲到:“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存理变质,陶冶心灵,信义仁勇,悉在其中”。

有人也许不了解武术禅的境界究为何种状态,实际上它是高级的养生法,最好的身心合一手段。我们人体的动作是靠身体来完成的,但发出指令的是心,所以心是身之王。但普通人的身心结合程度是有限度的,二者未能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因此不能充分调动体内潜力,而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由于感官迷惑于外相而使头脑发出错误的判断。少林功夫的极致就是练就内心不乱、不动心的境界,外不迷于诸幻相,内心沉稳不妄动,这才是武术至高境界,也汇通于禅之境界。真正的不动心是不易达到的,达摩祖师于中岳嵩山西麓的河南登封少林寺后五乳峰洞内,面对墙壁,一坐九年,连自己的影子都印在了墙上,我们有了坚定的毅力和恒心,能静定下来,方能做到达摩祖师的“留影神功”。心不定的武师又怎能有此定力呢?如古有一人,射箭百发百中,自以为天下无敌。后来遇到一位禅师,要求比试箭术,禅师带他来到万丈悬崖上,二人就在悬崖上相较,禅师从丛容容发了一箭,射中目标,而那人却浑身发抖伏于地上,不仅不敢发箭,连立在悬崖边上的勇气都没有。《少林拳术秘诀》载清末南方武术名家李镜源求教陕西三原寺某僧,得三条心要,第一为欲学技击先求不动心;二为欲练技击先学调息,数息法乃佛家六妙法门入手方法;三为欲练技击必须勘破生死关头,证悟本来心地,这是禅宗无上心法。实际上这三条关要即是武术禅之纲领,是我们学习武技所应必须知晓的。《秘诀》作者尊我斋主人说李得指点后,用功多年,参透儒书佛典,悟生死之机,而其技击冠绝古今,后著有《尘技禅机》一书,专讲武术与禅的关系,可以说是武术禅方面的重要著作。所以武术禅不仅能将武术发挥成至高境界,且能近道,如《少林拳术秘诀》称:“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也”。武术的境界已非常人所量,而禅法的妙处更是不可思议,如果能学好武术禅,则武术与禅的境界一石双鸟都能获得。少林寺前辈先贤澄远、智远,炼呼吸神掌数十年,能于百步外致敌倾跌;已故海灯法师不仅一身功夫出神入化,且佛法修养也很高深,我之佛学老师,上海著名大居士郑颂英在给我信函及他的文章里都提到了他请海灯法师传授秽迹金刚法的事迹,后郑老遭灾,即因海灯法师所授念咒加持过的秽迹金刚像章的加被而减小,足以证明法师成就。如上诸师皆可说是武术禅之成就典范。拳法禅法本来相通,若能拳禅相融合,定会得证“拳禅三昧”,于此愿与广大喜禅好武者共进步。

转载自 陈士东 新浪博客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